中新社甘肅夏河3月12日電 題:跨國婚姻情定拉卜楞西餐走上藏族餐桌
  作者 南如卓瑪
  傍晚時分,走進甘南拉卜楞寺旁的小店“德吉園”,藏族小伙子完代克正低頭整理吧臺上的洋酒,他留著鬍子,帶著藏式帽子,撥動著手上的佛珠笑著對我們一行說“您好”,以表歡迎。
  店里,播放著一首英語歌,牆壁上的歐式壁爐內,虛擬火焰搖曳閃爍,旁邊掛著印有藏文的彩色小經幡。這種搭配結合,源於完代克的跨國婚姻。
  妻子克萊瑞(Clary的音譯)是荷蘭阿姆斯特丹人。記者稍候了一會,去接孩子放學的克萊瑞穿著藏式羊皮襖,騎著摩托車回來了,身後帶著8歲的女兒拉毛。
  克萊瑞說,與完代克十多年前相識在拉卜楞寺。當時年輕的克萊瑞是名國際導游,帶著外國游客來到被稱為“世界藏學府”的拉卜楞寺,而從草原走出來的完代克是當地的藏語導游,兩人相識後每年夏天“相約拉卜楞”。
  2003年,他們在夏河結婚。“婚禮只有我們兩個人”,克萊瑞表情依然甜蜜,她說,“第二天我們牽手去了拉卜楞寺朝拜,祈福彼此守候一生。”
  “當時,我太喜歡這個地方了”,克萊瑞如今已能用漢語熟練交流,她回憶起十年前,拉卜楞鎮很安靜,生活節奏很慢,大家一起曬太陽、喝茶、聊天,鄰裡之間熟悉而親切,而荷蘭的生活節奏很快,所以拉卜楞藏民族的生活方式令她感到舒適。
  克萊瑞托著下巴微笑註視著正在收盤子的丈夫,“just happen”,她說,就那樣發生了,轉眼十年過去了,女兒都8歲了,也有了屬於自己的藏歐混搭的小店。同時,她把西餐帶上了藏族人的餐桌,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她的意大利面、蔬菜牛肉披薩、拉卜楞牛排、美國冰茶。
  “我們就想過這種安靜的生活”,今年41歲的完代克不識漢字,店里書柜上的書全是英文和藏文,但他經常帶著父母出游,也教會了妻子部分藏語,自己也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。
  “跨國婚姻”走過十個年頭有喜有累。歐洲姑娘遠嫁至此,“喜”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,比如他們每年過三次年,即聖誕節、春節和藏歷新年;而“累”的是為一張結婚證,他們需要去很多地方辦很多手續,經常跑但總是失望而歸。完代克說,由於克萊瑞沒有取得“綠卡”,不能長期在中國工作,所以做西餐的技術正在傳授給當地師傅。
  儘管和丈夫孩子過著安靜的生活,但每次遠在荷蘭的家人聚會時打電話給她,克萊瑞都會很難過。“我的孩子8歲了,卻不認識我的家人”,克萊瑞說這些讓她偶爾會感到沮喪,開始強烈思念家鄉和親人,“我很想和完代克一起回荷蘭,看看我的家人”。
  女兒拉毛長著深邃的眼睛,標準的混血兒。“我是藏族”,拉毛用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告訴記者,“我會說四種語言,英語、漢語、藏語,還有荷蘭語”。
  約18時,克萊瑞戴著圍裙去後廚了,因為臨近晚餐時間,店里陸續來了很多客人。克萊瑞說,儘管自己不想改變西餐做法,但順著當地藏族人口味,也做了一些調整,變成更具藏式特色的西餐。目前店里有25種西餐,今年夏天將增加“糌粑點心”,供游客品嘗,也將在西餐中融入更多拉卜楞藏文化。(完)  (原標題:跨國婚姻情定拉卜楞 西餐走上藏族餐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h92yhlh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